近年来,科普教育培训在教育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地扎实推进科普教育,推动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鼓励学生走进校外科普基地、完善科普教育效果评价引导,让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专业人才担当科普主力是当前科普教育的一大亮点,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中,研究生们深入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等30余所中小学,开展科普报告、科技辅导、公益支教等活动,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这些专业人才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前沿的科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创新活动丰富科普载体也是科普教育的一大特色,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通过建立校园气象站和智慧学习空间,开发了一系列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趣味化需求的体验活动中感受气象科学的奇妙,深圳实验学校学生们在科技节中独立制作科创作品,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第一小学学生们尝试操作3D打印机进行建模设计和实验,这些实践活动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科创兴趣。
流动科普助力乡村教育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中学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为乡村孩子送去了丰富的科普知识,有效满足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的科学老师张建涛则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带领学生“玩转”科学,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探索发现。
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和不足,为此,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作了战略部署,该意见强调科学教育与科普应“同频共振”,并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来加强科学教育。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法律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它还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开设科技相关通识课程,开展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
科普教育培训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科普教育活动和更完善的科普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贡献力量。
问题:为什么说科学教育与科普应该“同频共振”?

答案:科学教育与科普“同频共振”是因为两者都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侧重于系统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而科普则侧重于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传播体系,通过“同频共振”,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科普工作的广泛开展。
评论列表
科学教育与科普应该同频共振,因为它们共同致力于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侧重系统传授知识和方法;而普及科学知识能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两者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传播体系。共振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深入发展和广泛推广知识应用实践领域的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