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积极推动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鼓励学生走进校外科普基地,完善科普教育效果评价引导机制,这些举措让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爱上科学,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人才在科普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的科普课堂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生彭亚琴深入浅出地讲解人工智能在外科医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中国科学院大学发起的“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依托国科大科教融合学院的师生力量,通过科普报告、科技辅导和公益支教等形式,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创新活动丰富了科普载体,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大力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建立了校园气象站和智慧学习空间,开发了一系列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深圳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科技节中独立制作科创作品,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第一小学的学生尝试操作3D打印机进行建模设计和实验,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流动科普也在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中学的科普大篷车活动,为乡村孩子送去了丰富的科普知识,满足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的科学老师张建涛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带领学生做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探索发现,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课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渴求。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科学教育应与科普同频共振,形成有机整体,这一意见强调了科学教育与科普的紧密联系,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的目标。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高等学校应当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开设科技相关通识课程,开展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加强科学启蒙教育。
科普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专业人才的参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流动科普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近科学、爱上科学,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问题: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回答: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
2、高等学校应当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开设科技相关通识课程,开展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
3、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4、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加强科学启蒙教育。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