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艺术,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一件上乘的根雕作品,其灵魂始于一块合适的材料,选材得当,创作便成功了一半;选材失误,纵有鬼斧神工,也难以成就佳作,对于刚接触根雕的朋友而言,掌握选材的要领,是踏入这门艺术殿堂的第一步。
面对形态各异的树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挑选?
观其质:木质特性是根基
根雕作品的永恒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木材本身的品质,并非所有树木的根部都适合雕刻。
- 致密坚硬者为上选:木质坚硬、密度高的树根,结构稳定,不易开裂变形,且耐腐朽,能够经受住岁月的考验,这类木材雕刻出的作品,肌理细腻,打磨后光泽温润,手感极佳,常见的优质选材包括黄杨木、檀木、榉木、柏木、麻梨疙瘩、崖柏等,它们木质紧实,纹理优美,是根雕匠人的心头好。
- 识别“朽”与“老”:这里需要区分“腐朽”与“老化”,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老而不朽”的状态,理想的根雕老料,外表可能布满沧桑的裂纹与沟壑,但内心依然坚实,敲击之声清脆,而彻底腐朽的树根,质地松软,一触即碎,毫无雕刻价值,检查时,可以用指甲轻轻掐一下,若留下明显印痕且木质疏松,则需谨慎选择。
审其形:天然形态是灵魂
根雕最大的魅力在于借助天然形态,施以巧妙构思,选材时,对根材自然形态的审视至关重要。
- 寻找“意象”:不要将树根仅仅看作一块木头,而要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生命体,上下左右、前后翻转,多角度观察,发挥你的想象力,它是否像一只展翅的雄鹰?或是一位沉思的老者?又或是一片起伏的山峦?天然形成的奇特、扭曲、空透的形态,往往蕴含着独一无二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正是根雕艺术的精髓。
- 宁选小料精工,不取大料滥造:初学者常易陷入追求“大而全”的误区,体积庞大的根材,若缺乏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形态,反而会显得臃肿杂乱,难以构思和驾驭,不如选择那些形态集中、特点鲜明的小料,更易于进行主题明确的艺术创作,做到“小中见大”。
- 保留天然美感:在审视形态时,要特别注意保留根材天然的疤瘤、孔洞、纹理和色泽,这些看似残缺的部分,往往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是作品最动人的细节,巧加利用,便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点睛之笔。
察其工:处理工艺定成败
一块质地优良、形态奇特的根材,若前期处理不当,也会前功尽弃。
- 干湿度是关键:材料的干湿程度直接决定了作品未来的命运,完全未经干燥处理的生料,含有大量水分,在雕刻后极易因水分蒸发不均而开裂、变形,功亏一篑,应优先选择自然阴干数年以上的陈化料,这类材料性质稳定,内部应力已经释放,是创作的理想选择,如果拿到的是生料,必须有耐心,将其置于通风避光处,经历漫长的阴干过程,切忌暴晒或烘烤。
- 检查瑕疵与裂纹:仔细检查根材是否有致命的裂缝、虫蛀孔洞,细小的天然裂纹有时可以融入创作,但深及内部的大裂痕会严重影响结构的牢固度,虫蛀则需看其程度,若仅存于表层且已无活虫,可清理后使用;若蛀空严重,则价值大打折扣。
重其源:存放与来历见真章
对于追求高水准的创作者而言,材料的来源与存放历史也值得关注。
- “土埋料”与“山坡料”:来自地底深处的“土埋料”(如阴沉木),历经千百年的水土侵蚀,其木质发生部分碳化,性质极为稳定,色泽古朴,是极为珍贵的材料,而来自山野石缝间的“山坡料”,因生长环境恶劣,形态往往更为奇倔苍劲,木质也格外坚硬。
- 老房料与柴火料:一些从老房子拆下的房梁、柱础,或是农家堆积多年的柴火堆中,也常能发现宝贝,这些木料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风干与人间烟火,性质稳定,且自带一种历史厚重感,稍加寻觅,或有意外之喜。
归根结底,挑选根雕材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一定的木材知识,更要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与自然对话的心,多观察、多触摸、多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慢慢你就会领悟到,与一块良材的相遇,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当你抚摸着那历经风霜的木质,心中已然浮现出它未来的模样,这便是根雕创作中最美妙的开端。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