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古典家具博物馆,或是翻阅泛黄的古画,我们常会被那些造型典雅、结构精妙的器物所吸引,它们静默无言,却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与现代汉语中统称的“家具”不同,古人对置于室内的各类器具,有着更为精细、典雅且充满文化意蕴的称呼。
在古代,并没有“家具”这个统一的词汇,更为常见的总称是“器用”或“什器”,意指日常使用的各种器具,到了明清时期,则多用“家生”一词,听起来充满了生活气息,而“家具”一词的普遍使用,其实是较为晚近的事情。
这些古老的称呼,不仅标明了物件的功能,更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古人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的大门。
坐具类:席地而坐与垂足高坐的演变
在古代,坐具的变迁直接反映了起居方式的革命。
最早的坐具是“席”,古人席地而坐,席便成了最基础的坐具,材质从普通的草席、竹席到精美的篾席不等,身份尊贵者则坐“筵”,通常铺在席下,尺寸更大。“筵席”一词后来引申为宴饮集会,可见其重要性。
随着家具形制的增高,“床”在早期并不仅是卧具,更是重要的坐具,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在东汉时自北方传入,这便是后世“交椅”的雏形,它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席地而坐的习惯,是起居史上的一大转折,宋元时期,带有靠背和扶手的“交椅”成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才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
至于常见的“椅”和“凳”,其称呼也由来已久。“椅”字最初源自“梓木”,因其木材质优,常用于制作这种有靠背的坐具,故而得名。“凳”则是一种无靠背的坐具,形制多样,有“方凳”、“圆凳”、“条凳”之分。
卧具类:从榻到床的安然之境
古人对于睡眠的器具,同样有着细致的区分。
“榻”是一种狭长而低矮的卧具,也可用于坐息,通常三面有矮围子,古代文人常于榻上会客、小憩,显得颇为闲适雅致。“罗汉榻”则三面设围,可卧可坐,是待客与休憩两用的佳品。
“床”则是主要的卧具,古代的床不仅是睡眠的工具,更是一个集成的私密空间,造型宏伟的“拔步床”宛如一间小屋子,床体外有廊庑,设有脚踏、梳妆台甚至小柜,堪称一张“房中之房”,体现了古人对睡眠空间的极致讲究。
承具类:承载文墨与生活的台面
用于放置物品、进行操作的桌案类家具,其名称更是蕴含着严格的礼仪与功能区分。
“几”是一种小而轻便的承具,有“炕几”、“香几”、“茶几”等,它们往往造型秀美,用于承载特定物件。
“案”是一种形制庄重的承具,面板两端常有翘头(飞角)或平头,根据功能,可分为“书案”(用于书画)、“画案”(专用于作画,不设抽屉)以及“食案”(用于端送食物),值得注意的是,“案”通常高于“几”,且更具仪式感,如“拍案叫绝”、“举案齐眉”中的“案”,都体现了其庄重与日常并存的属性。
“桌”的出现较“案”为晚,其形制四腿直接支撑桌面,功能更为大众化,有“方桌”、“圆桌”、“八仙桌”等,广泛用于餐饮、娱乐等活动。
储具与屏具:藏纳与隔断的艺术
用于收纳的家具统称为“庋具”。 “柜”形体较大,对开门,用于存放衣物、书籍等大件物品。“箱”则用于盛放贵重物品,便于搬运。
“橱”是一种特殊的储具,最初源于厨具的存放,后来演变为一种兼具展示与收纳功能的家具,如“书橱”、“碗橱”,还有一种经典的“闷户橱”,是抽屉下带有隐藏空间(闷仓)的橱柜,兼具承置与收纳功能。
至于“屏风”,它不仅是挡风的工具,更是分割空间、营造意境的重要角色,一幅精美的屏风,其上绘有山水花鸟或书法,本身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为室内空间增添了无尽雅趣。
体会古人的匠心与雅趣
通过这些古雅的名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器物本身,更是一种活生生的、充满仪式感与美感的生活,古人为每一件器具命名,都倾注了对材料、功能、形态与意境的深刻理解,这些称呼,是语言活化石,更是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家居设计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将这份传承千年的智慧与风雅,融入当代生活,让居所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处安顿身心的精神家园。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