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音”这个词,最近是不是总能看到,却又有点摸不着头脑?它听起来带着一种慢火细炖的烟火气,又带着高保真音乐的科技感,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确实容易让人疑惑,如果你是一位刚刚踏入高品质音频世界的新手,或是对此感到好奇的普通音乐爱好者,那么这篇文章正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将一起弄明白,煲音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否必要,以及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它。

“煲音”指的是对新购置的音响设备,如耳机、音箱等,进行一段时间的预先使用,让其内部的各种元件,特别是扬声器单元,通过“热身”进入一个更稳定、更成熟的工作状态,这个过程俗称“煲机”或“Break-in”,支持这一做法的人们认为,经过充分煲音的设备,其声音表现会更为顺滑、自然,三频(高音、中音、低音)的衔接会更融洽,从而发挥出器材应有的潜力。
为什么新设备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呢?这主要与其物理构造有关,全新的扬声器单元,其振膜、折环等部件可能还处于比较紧绷的状态,顺性不足,这就好比一双崭新的、皮质坚硬的皮鞋,刚穿上时可能会硌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穿着,皮革会变得柔软贴合,同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非破坏性、循序渐进的使用,让音频信号持续、温和地驱动单元进行反复运动,可以使其机械顺性逐渐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带来理论上更优的声音表现。
常见的煲音方法大致分为两类:自然煲机和软件煲机。 自然煲机最为简单直接,就是你正常地使用它来聆听音乐,选择不同风格、涵盖广泛频率的音乐,以中等或稍大于平常的音量连续播放数十至上百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你或许能慢慢感受到声音细微的变化。 软件煲机则更为系统化,人们会使用专门的煲机软件或特定的音频信号(如粉红噪音、白噪音、扫频信号),通过程序化的方式,让设备在设定好的频率范围内进行充分运动,这种方法目的性更强,效率也相对较高。
尽管煲音的理念流传甚广,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围绕它一直存在着争议,音频领域是一个既讲究科学数据,又极度重视主观听感的领域,从客观测量数据来看,一些严谨的测试表明,优质扬声器单元在出厂时其性能参数已经非常稳定,煲音前后带来的物理特性变化可能微乎其微,甚至无法被精密的仪器所捕捉,许多音频工程师和科学家认为,所谓的“提升”更多是用户自身听感习惯和心理预期在起作用。
从大量用户的长期主观体验来看,许多人坚信煲音带来的改变是切实可闻的,这种体验的真实性同样不容忽视,或许,这中间的变化并非元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而是一种极其细微的调整,恰好碰上了听者听觉神经的逐步适应和对新设备声音的熟悉过程,两者结合,最终造就了“声音变好了”的最终感受。
我们该如何看待煲音呢?我个人认为,不必将它过于神化,也不必极力否定,如果你是一位追求极致体验的爱好者,尝试煲机无伤大雅,你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与全新设备进行“交流”和“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在慢慢熟悉它的声音特性,关键在于采用正确的方法:避免一开始就使用超大音量播放极端重金属音乐,这无异于对娇嫩新单元的摧残,存在造成物理损伤的风险,温和、循序渐进才是核心。
最理想的状态是,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指望煲音能让一副入门耳机脱胎换骨,变成旗舰型号,它的作用更多是让设备稳定下来,并可能挖掘出它本身应有的百分百实力,与其纠结于必须煲满几百小时,不如放松心情,去享受音乐本身,好的音乐和好的设备,其最终目的是为我们带来感动和愉悦,时间,自然会给你答案,当你某一天不经意间戴上耳机,忽然觉得声音格外宽松、悦耳时,或许就是它真正“成熟”的时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