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煲音是什么意思?真的有必要吗?

adminzy 知识百科 2

关于音箱是否需要“煲音”,以及这一过程的实际意义,一直是音响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认为这是开启音箱潜能的必要仪式,有人则视其为玄学,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煲音”(Break-in)这个概念,并非音响行业独有的术语,它更类似于机械领域的“磨合”,其核心观点在于,音箱的发声单元,特别是其中的振膜和折环(悬边)等部件,在初始阶段材质可能偏于僵硬,导致其振动特性无法达到理想状态,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恰当的使用,让这些部件在反复运动中逐渐松弛、老化,从而使其物理特性趋于稳定,最终实现更顺滑、更自然的声音表现。

这个过程并非空穴来风,它有其一定的物理基础,音箱的发声单元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新的振膜和悬边,其内部的分子结构可能还未适应频繁、大幅度的往复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等音量播放,这些材料会完成一种“应力释放”和“柔性化”的过程,类似于反复折叠一张新纸会使其变得更柔软,这种微小的物理变化,理论上会使得单元的顺性更佳,反应更灵敏,从而减少失真,让声音的细节更丰富,低频更松弛,高频更顺滑。

如何正确地进-行煲音呢?虽然网络上流传着许多用粉红噪音、白噪音或特定频率扫描的“专业”煲机方法,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最安全、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正常使用”,只需选择您常听的、音乐类型丰富的唱片(包含人声、器乐、不同频段的内容),以中等偏小的音量(比日常聆听音量稍小即可)连续播放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可以间歇性地进行,总时长大约在几十到一百小时之间,声音便会逐渐趋于稳定,关键在于耐心,切忌为了追求速度而使用大音量播放极端频率的噪音,这极易对脆弱的振膜,尤其是高音单元造成不可逆的物理损伤,得不偿失。

必须指出的是,对“煲音”效果的感知存在很强的主观性,人的听觉系统本身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连续聆听一套新音箱几十个小时后,您的大脑很可能已经习惯了它的声音 signature(声音签名),这种心理声学上的适应有时会与物理上的“煲音”效果相混淆,让人误以为是音箱发生了变化,而实则是自己的听觉习惯发生了变化。

许多现代音箱在出厂前,制造商其实已经对单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老化测试和预煲,其性能在开箱时已非常接近稳定状态,期望通过煲音带来“脱胎换骨”般的音质提升是不现实的,它的作用更多是锦上添花,让声音的棱角变得更圆润,而非从根本上改变音箱的先天素质。

在我看来,与其过度纠结于“煲音”这一略带神秘色彩的仪式,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更关键的环节,音箱的音质表现,其决定性因素在于本身的设计、用料、制造工艺以及最终的科学调试,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的目标,正是让音箱在出厂时即表现出其应有的水准,煲音更像是一个微调和完善的过程,而非创造的过程,对于用户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选择合适的听音环境、进行科学的摆位,并用心去欣赏音乐本身,当您沉浸在音乐中时,音箱是否经过了完美的“煲炼”,或许早已不再重要,音乐带来的感动,远胜于所有技术层面的细微差别。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