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陲渔村到改革前沿
1979年,当中国决定打开国门探索发展新路时,珠江口东岸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区域被赋予了划时代的使命,这里并非全然荒芜,生活着约2.3万原住民,以传统的渔业和农耕为生,散布着宝安县治下的几个乡镇,它面向香港,却与繁华隔海相望,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春雷激荡:决策与命名 国家领导人深刻洞察区位价值与发展潜力,决心在此开辟一块“试验田”,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胆识指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3月,宝安县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同年7月,中央批准在深圳试办“出口特区”;次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这一承载着国家改革意志的名称正式确立,范围涵盖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主要区域。
破冰前行:蛇口开山炮与特区初创 改革实践的火种更早点燃,1979年初,在中央支持下,交通部所属的招商局率先在深圳西部的蛇口工业区大胆探索,袁庚带领建设者们炸响移山填海的“开山第一炮”,推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全新理念,引入工程承包、按劳分配等市场化机制,蛇口的“试管效应”为随后整个特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特区成立之初,面临的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土地,基础设施几乎为零,“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成为首要任务,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基建工程兵成为主力军,他们住竹棚、顶烈日,仅用一年多时间,便让罗湖城区初具雏形,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成为特区效率的象征。
汇聚英才:移民潮与城市脉动 特区政策如同强大的磁场,渴望机遇的工程师带着技术图纸南下,寻求改变的青年农民挤满南下的绿皮火车,港澳与海外侨胞也带着资金和管理经验归来,短短几年,深圳人口从初期的数万激增至数十万、上百万,普通话与各地方言在此交融,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无数个夜晚,通明的工厂灯火点亮了南中国的海岸线,“深圳制造”开始走向世界。
制度突破:敢为天下先 深圳的使命在于突破旧有体制束缚,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在这里发行;1987年,深圳敲响新中国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破冰;率先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的举措在此诞生、试验、推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索了路径。
四十余载风云激荡,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崛起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回望起点,它诞生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成长于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更淬炼于一次次勇闯“禁区”的制度创新,这座城市刻在骨子里的移民基因与创新冲动,使其始终面向潮头,当人们漫步在深南大道,仰望福田天际线,感受到的不仅是高度与速度,更是那股源自改革源头、永不停歇的探索力量,它未来的边界,仍在珠江口的海风中不断延展。
评论列表
深圳成立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因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成立,得益于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和人才聚集效应等条件迅速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而闻名于世!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成立,是中国经济特区的先锋,旨在探索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