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鲻鱼(学名:Liza carinata),属于鲻科、鮻属,是一种中小型鱼类,个体较小,体长一般200毫米;最大体长可达630毫米,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部正中自第一背鳍前方至头部具一纵行隆起棱嵴,头中大,稍侧扁;峡部较狭,背部宽平,吻宽圆,前端短钝,眼中大,位于头的前侧位,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眼间隔宽阔;稍隆起,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的前上方;前鼻孔圆形,后鼻孔为裂缝状,口小,亚下位,口裂呈∧形,上颌骨不完全被眶前骨所盖,下缘具细锯齿,后端露出,在口角处急剧下弯;上颌骨向后仅伸达眼前缘,两颌、犁骨、腭骨和舌均无齿或有细齿,下唇边缘锐利,舌小,位于口腔后部,前端圆形,不游离,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及鳃盖骨边缘无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耙短而细密,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3。

体被大栉鳞,头部被圆鳞,头顶鳞始于前鼻孔上方,第二背鳍、臀鳍、尾鳍有1/3~1/2被小圆鳞,第一背鳍基底两侧、胸鳍腋部、腹鳍基部上部和两腹鳍间各具1尖形鳞瓣,无侧线,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4鳍棘;第二背鳍距尾鳍基较距第一背鳍起点为近,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距尾鳍起点较距腹鳍起点为近,胸鳍小,上侧位,大于眼后头长,向后伸展超过腹鳍基部,腹鳍位于胸鳍末端稍前下方,短于胸鳍,尾柄颇长,尾鳍分叉,体灰褐色或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具暗色纵带数条,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余各鳍淡色或淡黄色。
棱鲻鱼主要栖息于河口区及近岸水域,有时也进入淡水环境,在长江冬季甚至能到达浏河附近,它们在淡水中直至盐度38‰的海水中均能生长,成鱼以海底淤泥中的硅藻、有机碎屑及泥沙中小生物为食,也食桡足类及多毛类,耐寒力较强,性活泼善跳跃,春季游向近岸,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初孵仔鱼全长2毫米左右,摄食浮游动物,随体长的增长,幼鱼食性渐由动物性转变为植物性,吞食海底淤泥中的硅藻及有机碎屑。
棱鲻鱼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洋北部沿岸等,在中国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与南海,在长江口主要分布在北支和南汇沿岸,长江径流小时可上溯到太仓浏河口附近。
评论列表
棱鲻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以浮游生物为食,繁殖时聚集在河口和近海浅滩,通过产卵和群体繁殖策略,适应海洋环境,确保物种的生存与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