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知识,如何构建成功的商业策略?

adminzy 知识百科 21

商业模式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MBA、EMBA等主流商业管理课程均对“商业模式”给予高度的关注,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已经成为挂在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嘴边的一个名词,从企业战略视角来看,商业模式被视为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反映,并被看作改善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管理工具或作为战略管理的中介机制,商业模式被认为是支持企业的战略创新流程、产品和服务营销,可以通过改变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主要盈利条件来获取竞争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商业模式也有了多样化趋势,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由于新兴商业模式太多故不一一列举,每一次商业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公司必须不断地重新思考它的商业设计,随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一个工业转移到另一个工业,公司必须不断改变它们的商业模式,一个公司的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它的商业设计是否符合了消费者的优先需求。

有一些学者和专家曾尝试过对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分类,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人里有Timmers和Rappa,对商业模式的综合性理解几乎都隐含地指向传统商业模式,对于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内涵解读也是沿着传统商业模式的逻辑予以解构,并主要从三重底线视角、利益相关方视角、企业战略视角、组织管理与资源整合视角进行了深化。

传统商业模式是在三重底线视角下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中,基于盈利逻辑的“成本—收入”式商业模式内涵被延伸,以三重底线为基本方法定义价值创造绩效时,传统商业模式中以“成本—收入”导向的经济价值逐步延扩至客户使用价值、社会环境价值等,环境价值是指企业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本的影响。

可持续性商业模式以此为基础,主张组织流程与组织系统层面的可持续性,不仅强调组织单一性价值主张的可持续,更是囊括组织战略导向、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公司治理层面和系统层面的可持续属性,而这些要素的可持续均涉及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和社会资源的整合,由此,可持续性商业模式本质上是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创造可持续的综合价值。

数字化商业模式是移动互联与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创新的焦点,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拥抱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拥抱业务模式和管理体系创新,通过构建智慧企业运营体系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获取高阶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

参考模型提出了一个包含十个要素的参考模型,这些要素包括: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 Customer Segments)、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价值配置(ValueConfigurations)、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ies)、价值链(Value chain)、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

创业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常见的失误有:做出来的解决方案没有市场需求;产品缺乏特定的市场;产品总是免费赠送,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至少要包含以上10个要素中的前7个。

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虽然这一名词出现的频度极高,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目前相对比较贴切的说法是: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 Capital)等借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标签: 商业模式知识 构建成功商业策略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