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特别是科普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地扎实推进科普教育,推动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鼓励学生走进校外科普基地、完善科普教育效果评价引导,让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爱上科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举措和成效:

1、专业人才担当科普主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依托国科大科教融合学院的师生力量,以科普报告、科技辅导、公益支教等形式,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研究生们深入北京市密云、怀柔等区的30余所中小学,开展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科普报告,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
专业科研人员参与: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于婉蓉为北京市怀柔区第六小学带来的心理科普报告,从理论到实验,巧妙导入,耐心讲解,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科学看待心理学、看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2、创新活动丰富科普载体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大力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建立校园气象站和智慧学习空间,开发了一系列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趣味化需求的体验活动中感受气象科学的奇妙。
深圳实验学校和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第一小学:通过科技节、3D打印机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科创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3、流动科普助力乡村教育

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如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中学,科普大篷车的到来为乡村孩子送去丰富的科普知识,有效满足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科学老师张建涛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带领学生“玩转”科学,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探索发现。
4、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首次修订,该法突出科普重要地位,明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提出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等内容。
5、国际经验借鉴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借鉴,美国政府计划将GDP的万分之三投资于科学教育等相关方面;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组织的科普专家小组推出《英国科普行动计划》;日本政府形成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政府与团体(或企业)互相关联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体系。
6、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科技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统筹各方资金和项目,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
7、家庭与社区的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学教育活动,用好社区资源,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选树在科技创新、科学教子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家庭典型,打造多渠道传播展示平台。
通过上述多种举措的实施和完善,我国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正逐步走向深入和系统化发展道路,未来还需持续努力推动农村科学教育发展切实提升农村科学教育质量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科学教育场所提供相应科学教育资源不断缩小科学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